西螺也是頗有記錄的小地方。
我說它「小」,並不是看輕它。
相反的,那是一種古妝鏡般的別緻。
還在我搖搖晃晃、口齒不清地叫把拔、馬麻時,
家父因為公務或私事,
常騎著3、40年很流行的的Vespa檔車,
家母坐在後座,我則從家母懷中到蹲在父親與龍頭之間,
就這樣,從臺中一路騎車往南。
每每以為只要經過「紅紅長長,下面很多瓜瓜的橋」,
就快到嘉義民雄的奶奶家了。
然後又是無止境的腳麻-->腳不麻-->腳麻循環。
很奇怪的是,
即使對頗具威嚴的父親也從不假辭色哭鬧的我,
卻從沒有對這件事提出異議。
很多時候,
人們會自己找一個或幾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象徵物。
也許是幾張信,幾個小玩具。
對我這種連念舊都半吊子的人來說,
直接把西螺小鎮和西螺大橋當作是連結童年回憶的「小物」,
似乎也是必然結果。
早已逝去的人、事、時,
在緩慢改變的地、物中,
反而顯得印象鮮明。
我不清楚第一張照片的食物應該叫九層粿還是叫別的,
只是我都這樣叫它。
總之像是...油蔥粿包在菜頭粿裡的感覺。
西螺人早餐的最愛之一。
當然,除了食物本身以外,
筷子會把阿粿丟到哪種醬料裡洗澡也是種學問。
而你若問西螺人這問題,你等於白問。
他們太幸福了,他們從來不去想這問題。
因為丸莊、瑞春、大同三大醬油巨頭齊聚西螺,
就如同魯班本人是不需要再去找工程師設計房子的。
這邊特別提到「丸莊」。
是已經屹立百年以上的醬油專賣店。
記得以前醬油廣告常常強調「120天手工釀造。」
丸莊一部份的廠房轉型成觀光工廠,
就在門市後方。
(圖二、圖三)
我們可以親眼看到,一顆顆飽滿的黃豆,
是怎麼變成披著黑色斗蓬的美味魔術師。
當然,我們要鼓勵當地產業發展,
所以抱箱「竹」醬油和蒜蓉醬油,是合理的!
圖四、圖五是西螺老街。
坦白說我覺得因為某藝人造鎮,
西螺又上新聞這件事讓我有點五味雜陳。
不過第五章圖那個現代下午茶(?)桌椅與古厝並存的狀況,
絕對是好幾年前店家就自己處理好的!
其實這間叫做「螺情滷味」的店面,
以西螺醬油跟黑蒜頭作為滷汁基底,
製作乾魯味。
當然不會有化學滷法的死鹹,
而是增加了舌尖的刺激。
第一口還沒有很大的差別,
而是幾秒鐘以後,
鹹中帶輕甜的驚喜逐漸蔓延開來。
最後才是一絲絲的蒜頭辛味結束這個回合。
如果要在這街上推薦「名產」,
我會說是這間。
圖六是振文書院。
詳細解說見:
西螺振文書院介紹
我只是覺得狀元帽樹超可愛的!
圖七是西螺大橋。
詳細解說見:
西螺大橋介紹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
比方跟老朋友很久不見,
可能在電話或即時通訊興高采烈的約見面,
甚至會認為有很多想說的話要說,
但是一見到面,反而只是笑著緊握彼此的手。
說不定還笑著流下兩行淚。
毒舌說:「阿你還活著喔!難怪說禍害遺千年啦!」
我覺得我見到西螺大橋時,
也是類似的感覺。
雖然陳昇曾經開玩笑的說,
明明一半是彰化溪洲一半在雲林西螺,
為什麼不叫溪洲大橋要叫西螺大橋XD
但我永遠只記得,
他叫:「紅紅長長的橋」。
雖然橋下的西瓜已經不見了,
但是,回憶還在。
早就忘了是誰那麼「長舌」害我蹲到腳麻的。
只是希望這傢伙在我下次來以前,可別被拆光了呀。
(應該不會啦,已經整修為觀光步道+自行車道了。
又是今年的臺灣八景之首。)
新聞:
西螺大橋 奪最美公路
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