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沒有「理所當然」這種事。

記得2年前,某次研習中,
講師問大家一個問題:

有一條鐵路,尾端接著兩條分岔的鐵軌。
一條分岔是火車還會使用、經過的(以下稱「甲軌」),
一條則廢棄已久(「乙軌」)。
兩條分岔中間則有一個轉轍器(就是可以控制火車走哪條軌道的器具)。

某一天,甲軌上有一群正在嬉鬧的小孩。
乙軌上有一個安安靜靜地玩著石頭的小孩。

忽然,火車疾駛而來。
而甲軌和乙軌的小孩都似乎沒聽見似的,繼續在鐵軌上玩。

你剛好走到鐵軌附近,發現這個狀況,
當時除了你和那群小孩以外,沒有其他站務員或路人了。
而你剩下的時間只夠使用一次轉轍器。
如果置之不理,火車會衝到甲軌上...
那麼,你會怎麼作呢?

這是一個簡化的「選擇」問題。
那時候有人主張轉轍到乙軌上,犧牲一人解救他人。
然而最後講師說:
「根本不應該用轉轍器!讓火車直接走到甲軌上!
甲軌上的小孩看到火車來,一定會自己跑掉!
乙軌的小孩不應該為那群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小孩白白犧牲!」

乍聽之下,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
講師說這題的目的,是要我們冷靜思考情勢。
然而我仔細想了想,覺得講師的答案也不好。

台灣許多鐵路的意外,
就是因為人們忽略了平交道的危險,
有的硬要趁紅燈前一秒衝過平交道(因為不想等)
也有些小孩因為長期住在平交道旁,將火車經過視為常態,
自以為是地在鐵軌上玩,忽略了「萬一」的危險性。

今天新聞又撥出自強號撞死一名兒童。
我只想請問那位講師和當時選擇不動轉轍器的人:
你們真的覺得所有兒童(所有人)看到火車都會自己跑掉嗎?

因此我主張:所有要人選擇的題目,都不應該有理所當然的答案。
你們覺得呢?
人生,不也是如此?
固定的一套標準,只會讓人覺得不知變通。
依時而變,但堅持大原則,才是通達之人。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日本東北大地震偶感

我國中時的記憶,
除了準備一堆小考、大考,並且傻呼呼地煩惱高中該去念哪裡之外,
我永遠不會忘記:
那個撕碎大地,震醒臺灣人美夢的凌晨1點47分。
當時的我,只能哭鬧著躲入神色慌張的父母懷中,
摸黑避難到比較空曠、安全的地方,靜待最長的一夜結束。

對跟我一樣住在中部的人來說,不只是外人看看電視、聽聽廣播,
然後罵幾遍政府無能(建築包商無良)、感傷幾句人命脆弱就能了事的。
我們浴血呆立在屍塊、瓦礫、碎玻璃中,根本已經無語問蒼天了。
對於某些人來說,沒了家、也沒有親人了,
能活下來,已經是一種奢侈,
也是一個需要扛起重建責任的茫茫未來。

即使歲月又快流逝了一輪生肖,
午夜夢迴時,我偶爾還是會被細微的聲響和震動驚醒。
然後鬆了一口氣:「還好只是外面的車子經過。」

十幾年前,我只能懵懵懂懂的隨著學校老師的指令,
跟大家一起低著頭向在臺灣九二一大震之中罹難的同校同學致哀;
十幾年後,當我的朋友在東瀛感受到地牛翻身的震撼,
著急詢問同學狀況的我,才重新明白,
人對天災的無力感,不只是文學性的感嘆,也不是科學性的統計,
而是一種需要累積人生經驗後,才能夠表達出來的悲憫胸懷。

這2天的新聞和網路,有各種正面與負面的訊息。
每個人對於這些訊息的反應也有所不同。
然而不論如何,受災日本人此刻的感受,豈是三言兩語可帶過?
而能夠安穩地坐在電視、電腦前關心災情的我們,
又豈能不負責任地說三道四,甚至幸災樂禍?
何況我們也曾經痛過。

請默哀吧。不只是言語上的。
請在心裡也誠懇地為逝去的生命默哀、為奮鬥的人民祈福。
這樣就夠了。

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