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轉錄]臉盲症

原文網址:
http://www.jiazuforum.com/viewthread.php?tid=1485

不認識自己媽媽的臉,照鏡子也不知道哪個是自己
“臉盲症”困擾500萬美國人
2006-08-05 09:13
袁海/編譯

據《紐約時報》報導,
美國教授希瑟•賽樂斯患有一種名爲“臉盲症”
(face blindness)的怪病,
導致他無法正常分辨每一張臉的區別,甚至連母親和自己的臉都無法記住!

令人驚訝的是,最新研究發現,
這種過去被認爲罕見的疾病發病率竟然超過2%,僅在美國就有500多萬患者。

據報道,希瑟•賽樂斯是美國密歇根州霍普學院的一名英語教授,
儘管平時記憶書本內容、姓名和電話號碼都沒有問題,
却看不懂電影或電視劇,因爲劇中人物的臉孔在她看來都一樣!
不久前,希瑟被診斷出患上“臉盲症”,又稱“面部辨識能力缺乏症”的怪病。

據稱,“臉盲症”患者對任何臉孔過目即忘。
他們不知道在看誰的臉以及這張臉和那張臉的區別。
等他們一轉身,馬上就把剛才看到的這張臉忘得一乾二淨。
他記不住自己的模樣,甚至連自己母親的臉也想不起來。
不過,“臉盲症”患者基本上可以辨識表情,
可以分辨一張臉是快樂或憂傷、憤怒或困惑,對于臉部美醜的判斷也和一般人一致。

《美國基因學雜志》7月號刊登的一篇德國人類基因研究專家
——湯馬斯•葛魯特與瑪提娜•葛魯特夫婦的研究報告稱,
“臉盲症”過去曾被認爲十分罕見,
然而研究人員在德國蒙斯特隨機找出689個學生作爲研究對象,
發現罹患此症的概率高達2.47%,與美國的比例差不多。

科學界尚未發現是哪個基因引起這種症狀,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是一種遺傳疾病。
研究表明,在每個“臉盲症”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也患此病,
男人和女人遺傳到這種病症的幾率相等。

賽樂斯的丈夫也是“臉盲症”患者,但妻子瑪提娜却在結婚20年後才發現此事,
那是因爲他早已學會彌補的訣竅,比如記住一個人的穿著、舉止、神態、髮型或聲音。
而這也是很多“臉盲症”患者克服疾病障礙的共同秘訣。


“臉盲症”給患者帶來許多苦惱。
現年40歲的霍華德夫人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位家庭主婦。
她說,當自己站在擁擠的公共衛生間鏡子面前時,會先做個鬼臉,
否則根本無法辨認出哪張是自己的臉。
科研人員曾經對霍華德夫人的父母以及其他6位兄弟姐妹做了一組面孔識別測驗,
包括一項辨認名人面孔的測試。
結果他們一家人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下,
其中有的甚至無法區別“猫王”普雷斯利和世界級影星波姬•小絲。

======

我真的覺得我有一點點耶......XD

如果是別人換了一種新髮型或是穿脫眼鏡,
甚至只是換了裝扮(比方制服V.S.便服),
我有時候就完全認不出來對方是誰。

尤其是我最怕那種人海中找一個人。
你沒出聲叫我,我完全不知道你是哪位......

在此先向以往走在路上,
被我忽略的親朋好友,或是學生們說聲抱歉.....
其實我內心很高興看到你們,只是我真的看不清楚.....
(所以我是熱情而不是冷漠的小羊Boy喔!)

所以說,認人慢,
除了害羞以外,有新藉口了XDDDD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及格

寫這篇短文,
是因為朋友在臉書上引用了
隆‧克拉克(Ron Clark)《教孩子大膽做夢:終結糖漿課堂》
中的一些說法。
(按:也許某些朋友也知道,
隆‧克拉克是《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作者。)

什麼是糖漿課堂呢?比方
「多數家長寧可孩子接受差強人意的教育,每一科都九十分以上,得到讚美,
也不願意孩子接受傑出的教育,勤學不倦但成績卻只在及格邊緣。」

建立新課堂風格之前要先準備什麼呢:
「如果你是想提高要求的老師,
卻擔心給學生作業不及格的分數會遭到強烈反彈,家長或行政單位會抓狂,
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自己。
在指定作業之前,先讓學生知道你的要求。
詳細說明怎樣的作業會不及格、怎樣的作業會及格,以及怎樣的作業會得高分。
和行政單位討論,確定他們也同意你這麼做,也要讓家長清楚你的要求。
事前讓大家都知道你的要求,別人就逮不到機會抱怨你給的成績。」

「如果你準備給學生餅乾之類的獎勵,
要讓家長知道哪些教室行為會得到獎賞、哪些則否。
當學生表現不佳時,也要讓家長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如果你在事前就把要求說得一清二楚,即使學生還是無法達到標準,也能避免衝突。」

以及,如何終結糖漿課堂的實例,作者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一個是常態性的:

「每學年初我都會給五年級學生一項作業。
他們必須讀一本書,對其中一位角色提出專題報告。
具體的說,他們必須發揮巧思,呈現以下細節:
這位角色心裡在想什麼(他最愛什麼)、
用他的眼睛看到什麼(他的世界觀)、
用他的雙腳「擁護」什麼,以及他挺直的背桿堅持著什麼(他的信念)。
我鼓勵學生「放馬過來」,用新穎的創意讓這個角色重獲新生。

大多數學生會帶來三折頁的報告,上面畫了人體並標出位置,
有些會加上亮晶晶的小裝飾,有些則是色彩繽紛。
我確定這樣的作品多數老師都會給高分,
沒有九十也會有八十分,
但我給的分數卻是十四、二十、四十二分和其他不及格的成績。
父母和學生通常很沮喪,許多人會要求我解釋。

我會請他們信任我,解釋如果我給這樣的報告八、九十分,
那麼這些學生下次便沒有理由更認真做作業。
有些教職同仁甚至會說:
「隆,你又不是不知道那孩子家裡的狀況,
你也知道沒人可以幫忙她做報告啊。」
我會很快回答說,等出了社會,沒有人會考慮她的家庭狀況如何,
因此我們也不該這麼做。
如果我們找藉口、留餘地,
會讓孩子以為可以用環境因素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
我們絕對不能這麼做。我們必須要求每個孩子負責任,
做出高標準的表現,並盡力鞭策孩子做到。

其實以美國文化來說,
克拉克的教育哲學肯定是能夠貼合他們建國初期
那種「屢敗屢戰」的不屈精神。

用非常分明的獎懲制度,以及格線為標準,上下調整成績的方式
企圖讓學生瞭解和適應社會現實。

這立意本來沒錯。

不過,在台灣,
我能肯定這樣做的話,
很難獲得家長、同事的共鳴。
還有,我覺得要給老師這種「實驗」的環境,
這機會不多。


其實,我很想問,「及格」是什麼?

可能你腦中第一個掠過的數字是「60」。
(好吧,我知道研究生會掠過「70」。)

但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形成性評量,
會說老師的評量設計應該能測驗出同學在合理條件下
能有80%以上的精熟水準。

換句話說,以平常考或實作成績來說,
80分才能算及格。

我們不得不肯定,起碼克拉克把真正分數當作從0到100的完整過程,
而不是打哈哈地即使可能只寫名字也給60。

但是,我想,很多事情不是他說的那麼簡單。

我國所接受的文化來源太多了,東西方都有。
特別是中國文化,幾乎佔了我們一半以上的思想基底。

你再恨它,你不能不承認影響就是擺在那邊。
所以,舉凡溫良恭儉讓、隱惡揚善等思想,
也提醒我們,不是一做錯事就要給予有形或無形的責備,
(按:有形責備當然是打罵
無形責備就是超級低的分數)

而是需要去瞭解學生的實際(家庭)狀況,予以適當的調整。
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
我想,我看到的引文,剛好沒有寫到這邊。

有時候會給予學生略高於他們實力的成績,
並不只是想迎合誰,
更大的因素是要「鼓勵」他們的付出與努力。

我們「過來人」可能學過,學得很熟,
所以總是會覺得學生的認知或技能不成熟,
但是,我們也曾經有過因為不會寫、不會作而痛苦的時候。

當時我們期待的是什麼?
不就是家長或老師一句溫暖的「加油」嗎?
而我認為,成績的「虛胖」,
並不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只是把「加油」的意義形式、數據化了。
原作者在前一本作品中有闡述培養學生品德的重要性,
所以我想他是知道這些的。
(只是出書嘛......總是要有「賣點」。)

然而,對於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
要特別注意文化差異,做適當地微調。
我認為,對我來說,

我已經在打「平常成績」時有非常大的彈性空間了。
月考不理想,以後要加油,多多跟我討論問題,
但是作業必須要寫、上課必須遵守班規、校規。
這是「學習態度」,是一種道德實力。

所以光是會考試但平常不甩我上課或交代作業、
甚至惡意把我當奇摩知識+來挑戰的學生,
(他可能明知故問,也可能亂問,總之不是有求知慾的,只是想拖上課時間)
我可以肯定他拿到成績單時臉色不會太好看。
他可能還會輸給:

考試成績普普,
但是每節課拼命做筆記、
而且很喜歡跟我聊心得和跟我互相打氣的學生。

以上這才是尊重自己、尊重聽課同學、也尊重老師指導的合理行為。

起碼上述這樣認真的孩子,已經在「品德」、「EQ」上
跨出很重要的一大步了。
這才是我要的「及格」。

及格不該只是現實目的,而是一種「正面鼓勵孩子往前」的過程。
否則,一切都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