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影評04:《機器老男孩》

借用金馬奇幻影展的連結:

機器老男孩介紹


我想這片大概票房不可能太好......
不過也不影響其可觀程度。
(我是在去年12月初臺北西門的真善美看的,
似乎只坐了半滿不到,當然現在下檔了。)
個人覺得全片的組織,要抓住至少兩個重點。

(一)"miss"-->"hope"的結構。

許多重要情節的開展,
都是從上述的"miss"開始延伸。
是錯失;是失誤......有時候卻又是思念。

因為電器公司的董事長錯估情勢,
所以逼宅男三人組去日夜的趕工。

又因為胖子的失誤,拉動了機器人的電源,
讓機器人「自殺」,所以也拉動了後面所有的劇情。

鈴木爺爺想要幫忙、想要實現大家的夢想,
卻總是因為一時賭氣而搞笑。
這對於宅男三人組來說雖然是恐怖的考驗,
但卻也因為爺爺是人,他有人性,所以他救了女孩,
逼真的動作也出了大名。

因為鈴木忘了3點的約定,遲了15分鐘,
雖然差點讓女兒與孫子孫女再度失望,但他卻從這個事件中,
開始模糊了「機器人」與「鈴木先生」二者的界線。

於是失誤的miss,變成了思念的miss。

他願意冒著被揭穿的風險,也要坐計程車去女兒家裡拜訪,
只因為他想「帶」海風號這個「朋友」去讓親人開心。
他開始領悟到,兒孫的想望是溫情的陪伴,
他開始回想起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快樂。
於是他0.5秒間一時想掀開的鋼盔,最終又放了下來。
因為他知道他們那時候喜歡的是「海風號」,不是爺爺。
就像是孩子的「大玩偶」。
即使他們也開始感受到爺爺曾經有過只是遺忘許久的溫暖。

片子最後,鈴木爺爺演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失誤魔術,
讓假的海風號道具隨風而逝,但又製造出新的海風號希望。
也讓他自己得以從道德瑕疵與保護夢想的雙重矛盾中解脫。

--------------------------------------------------
機器宅女也是,她是一個機器天才,一開始卻是人際白癡。
但因為她在會場出的意外,所以她開始愛上海風號。
卻又因為被胖子嚴重打擊,一時心灰意冷,

在失誤壓下暫停鍵時,發現了世紀大騙局。
而又因為再一次失足跌倒,被鈴木用同個姿勢再次營救,
她的本心開始動搖,她第一次知道人性是複雜而又純真溫暖的。

她開始愛上機器以外的東西。
於是她最後能夠因為一張可能做得出真正機器人的設計圖,
感受到宅男三人組的努力上進,
急忙想阻止記者的揭弊計畫。
最後甚至也能學著妥協,在成為正式職員後,
跟宅男三人組一起拜託鈴木老爺爺「重作馮婦」。

於是我們發現,本來令人惱怒的失誤,令人錐心的思念,
卻都成為開啟「潘朵拉的盒子」裡的希望鑰匙。
這些"miss",在我們看來,全都一一寫出人性的可愛之處。

====================================================

(二)人性與機器的分別

這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第一層是「鈴木爺爺」跟「海風號」的身份切換。
一開始鈴木被海風號帶來的巨大利益所惑,
還算是忠實的演出機器人的角色。

但是他開始飄飄然,他想炫耀、力求表現。
於是機器人的「人性」成分越來越多,

直到剛剛說的誤點事件,
他與機器人的角色混淆,造成了內心過大的負荷。

因為他畢竟是「人」。
一個不可能像機器一樣見死不救、
不可能不理會孫子要求的可愛老人。

另一層次來說,
每每憶起馬克斯的異化理論,
就想起社會上許多人,放棄了初衷、放棄了童心,
為了溫飽、為了名利,拼命工作,甚至不擇手段的往上爬。

於是,越來越多人被這些綁在自己頭前面的「紅蘿蔔」引誘,
不斷追逐地平線,至死方休。
而早已成為了只會工作跟爭鬥的「機器人們」而不自知。

這部片讓我沈思許久的橋段是,
影片後段,記者把機器宅女當成了自己的腿、眼睛跟腦,
又把鈴木爺爺當成玩偶,去演出她想要的「揭弊大戲」。

當宅女和爺爺還沒有考慮清楚時,
他們迷惑了,對於記者出借攝影用具的恩情,或是法律道德上的威脅利誘,
他們以為是記者真的想要讓正義伸張。
他們一時之間,成為被記者完全控制了內心的「機器人」。

可是我們很清楚,
記者從本片一開始與宅女在會場的對話中,
就已經顯示出她對機器人的無知。
而她汲汲營營,最後直接衝到新聞現場的咄咄逼人,
都可以證明她要的只是一個成名的機會。
為了保護這個機會,她可以無情拋棄宅女這個工具,
任由宅女不斷響著她的手機,
而兀自硬塞麥克風逼得鈴木爺爺步步後退。
我相信也會有人支持記者這種「社會道德」,

但是我想當這種道德跟夢想的毀滅擺在一起時,
就成為鈴木爺爺在樓梯間不斷苦思的兩難問題。

有時候,情理的空間,還是應該騰出一些灰色地帶。
然後才看得到人性的溫度。

====================================

也許這部片子的題材並非新穎,
場面成本也不是相當浩大,
但是,日本乃至人類社會對於科技高度進展而延伸出的焦慮,
像是低頭族、高齡化、機器(人)在生活中的定位......等等

讓我們對於日本的印象不只是一個保守而重視板眼的經濟大國,
我們也能稍稍看見,日本同時被國際和內需社會壓擠的種種不安。

對於Happy ending之前那個替身魔術描述的突兀
鈴木爺爺什麼時候學會變魔術和高度應變的?這很難交代過去)
也就可以視為白璧微瑕,一笑置之了。

我打從心裡面,喜歡這部可愛的片子,
希望哪天海風號3.0也能夠來跟我握握手呢,跳個舞呢 :)